银行家们眼中的金融科技
时间:2019-05-14
随着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生物识别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大潮汹涌而至,今天的银行业竞争格局正为金融科技改写。各大银行的领导者也将金融科技提升到了核心战略的高度,根据媒体统计,国有大行中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交通银行在2018年年报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数量分别是15次、64次、7次、21次、21次。在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,中信银行、光大银行、民生银行、浦发银行在年报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次数分别为25次、10次、11次和4次。“今天,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到,行业变局的决定性变量来自科技。”“我们将围绕客户体验、面向金融科技,重新审视银行经营管理的一切,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。”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的话揭示了银行家们心中的想法。那么银行家们都是如何看待和思考金融科技浪潮的?
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:
“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,在深刻重塑实体经济的发展的同时,也将改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态、场所、方式和物理布局。金融机构必须把握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未来方向,有效利用金融科技,大力开展金融创新,提升服务的精准性,降低服务成本,控制金融风险。”
(摘自陈四清发表在《中国金融》杂志上的文章:《全球变局下的金融使命》)
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:
着眼于挺立金融科技潮头,持续深化创新体系改革。近年来金融科技突飞猛进,推动现代银行业进入了金融科技革命的新阶段,孕育着500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。对农业银行这样的传统大银行来说,发展金融科技意义重大,同时也面临业务和技术“两张皮”,部门系统和数据孤岛等体制机制难题。为此,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与产品管理体制改革。优化调整科技与产品创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,打破传统的业务板块与科技板块界限,减少管理层级,缩短决策链条,打破部门壁垒,提高创新效率,真正实现需求快速响应、资源快速调配、创新快速实现。二是完善产品创新机制。加快建立“敏捷开发、快速迭代”模式,快速响应市场变化,有效满足客户需求。探索搭建开放式的金融科技创新平台,营造大众创新、协同创新、全员创新的大环境,推动产品创新流程端到端改进。三是提升金融科技软实力。把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力资源改革的重点,加快培养一批懂科技、懂业务、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,积极开发储备移动互联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新技术,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。
(摘自周慕冰发表在《中国金融》杂志上的文章:《深化改革是建设国际一流银行必由之路》)
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:
普惠金融战略的落脚点和实施核心就是平台经营、数据经营,以金融科技为支撑,由单一提供金融产品到搭建外部交互开放、内部充分整合的平台,进而为市场和客户服务,增强客户黏性和认同,产生流量和交易,拓广拓深经营空间和未来市场。用一句话概括,就是以互联网思维,运用好平台经营模式,不断提高数据资产经营能力,打造金融新生态。
互联网思维。在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发展背景下,需要对市场、用户、产品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。以前以客户为中心,其实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,选择高净值客户提供金融产品,帮助客户提升价值。而互联网时代,以客户为中心,是以客户关系为中心,谁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沉淀,谁能建立更加广泛的、稳定的客户联系,谁就能赢得大数据和大市场。
服务平台建设。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点是大数据、零距离、透明、分享、易操作,实施方式即平台经营。要以平台经营模式做实普惠金融战略,即由建行搭台,各方唱戏,与各类用户、各种场景深入连接,多方融入、共享交互,集聚客群,经营“内容”,生成“流量”,从而实现数据的积累,再把数据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,创造更丰富的内容,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,产生更多的流量,实现良性循环。平台经营模式在建行已有成功案例,比如,建行推出的住房租赁蓝海项目,既是落实中央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要求,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,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一经打造出,发展得如火如荼,并且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连接。同时,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成立,意在搭建同业合作共享平台,服务社会,打造同业合作生态。
(摘自田国立发表在人民网上的文章《开启普惠金融战略发展新时代》)
光大银行董事长李晓鹏:
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,这样才能使传统业务焕发出新的青春,培育出新的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优质金融产品,塑造出更具人性化的服务。过去几年,我们见证了互联网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,金融与科技正从低频率、浅层次的融合走向高频率、全方位的融合发展,这是一个规律。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,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由来已久,金融业始终是全球先进科技的率先践行者,因此,那种认为金融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担忧是不必要的,甚至有人说金融有被颠覆的可能,我觉得可能性也不大。近年来,金融不但没有被颠覆,而且通过科技和金融的融合,变得更加完美、更加时尚、更加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。在新的背景下,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特征。我想可以概括为“五化”。
第一,支付移动化
在居民生活和消费习惯的移动化大潮中,移动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发挥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,按照2018年8月份最新的统计数据,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8.02亿,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.88亿,手机网民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达到了71.9%,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需求的爆发式增长。未来随着5G、生物识别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移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、便捷性不断提升,金融科技对移动端市场的开发将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。在支付环节,生物识别技术将使我们进入到不用手机,万物可支付的新时代。我们金融消费者在开户、金融消费、理财、借贷等方面更加灵活、更加智能、更加精准。
第二,系统开放化
金融科技正在推动传统金融业变得更加开放、更加共享、更加互联。开放银行的核心理念是将银行的系统和服务功能、服务能力开放给商业生态、第三方平台、同业机构等,组成端到端的服务闭环。当然开放不是直接的系统对接,而是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,通过我们的平台和接口按需整合与调用各种金融服务。因此,银行与科技企业的关系就从你争我夺、你追我赶的抗衡走向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这样一种合作的生态圈。
第三,平台生态化
在高度开放的商业模式下,因连接而平台,由平台而生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。领先的互联网平台率先突破了传统的买卖界限,衍生出依托平台的多样化业务生态,比如流通环节的快递业务、金融环节的结算与融资业务等,逐渐演变成一个生态圈的模式,有些时候我们分不清是物流还是金融,分不清是商业还是消费金融。他们进一步发挥了网络经济的指数规模效应、收益递增、服务普惠等优势,对于大型银行、大型金控集团来讲,我们可以发掘自身在数据、资源、客户、牌照、产业等方面的优势,综合运用统一平台、产业协同、交叉服务等多种形式构建生态圈和生态链条。
第四,服务场景化
在平台经济、生态经济驱动下,金融服务变得高度场景化,客户的金融需求被大大小小的场景所引领,由平台提供产品服务匹配,随着客户和交易数据的积累,场景不断优化,延伸和细分,进而创造更多的创新需求。我们经常说现在的经济是数字经济,也是眼球经济、场景经济,所以有一个良好的界面,谁搭建了协同的生态场景,谁就吸引了眼球,从而占据了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。
第五,风控数据化
实现金融服务的场景化、嵌入式,根本上在于数据化风控技术的支撑。通过采集分析消费者在多个维度上的行为数据,显著提高了风险识别、风险定价能力,从而增加了消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安全性。我们看到那么多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电商,他们的数据确实是和我们金融系统有一些大的差距,获得大的数据必须要有强大的数据开发能力。最近我们和一些著名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创新了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,比如说光大快贷,就是利用了数据识别的优势。
(摘自李晓鹏在第三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题为《把握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》的主旨演讲)
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:
今天,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到,行业变局的决定性变量来自科技。随着移动互联、人工智能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量子通信、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打开了想象空间,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然来临。继蒸汽时代、电气时代、信息时代后,人类开始进入智能时代。
无论我们情愿与否,科技革命将以几何量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,进而重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。银行业尽管已传承数百年,经历多次时代变局,经济周期、贸易冲突和监管政策没有改变银行的商业模式;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也只是为银行提供了更高效的渠道和工具,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可能从根本上颠覆银行的商业模式。
变化已在不经意中悄然发生。过去十年,传统金融机构已惘然目睹了金融科技重新定义零售业务的全过程,从支付延伸到存贷款、财富管理,传统银行的资金中介、信息中介职能已受到深刻冲击,信用中介作用亦面临威胁。随着社会发展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深入,金融科技重新定义公司金融和资产管理也迫在眉睫。
时代变局之下,银行业将何去何从?回顾历史,我们发现中国银行业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。
首先是以规模取胜的 1.0 阶段: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,存款决定资产和规模,规模决定收入和利润,银行高度依赖资本驱动,面多了加水、水多再加面,业务模式单一粗放,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高度同质化。在经济步入“新常态”后,中国银行业开始进入以结构和质量取胜的 2.0 阶段:银行盈利能力、市值不再完全取决于资产规模,资产质量和收入结构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;客户和资产结构决定银行资产质量,并进一步影响利润;内生资本能力逐渐形成,银行逐步以客户服务的专业能力为驱动,走上集约化、内涵式发展道路,差异化竞争开始起步。
所幸,招行不忘改革初心,坚持前瞻性战略布局,转型始终先行一步。我们在十几年前就率先开启了零售银行转型,2014 年以来又坚定实施“轻型银行”“一体两翼”战略,甩掉了资产规模包袱,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,初步构建了专业化的客户服务体系,勇敢地走出规模竞争阶段,进入质量结构竞争阶段,赢得了转型的红利。招行的转型,本质上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从供给侧出发推动的一场改革和服务升级。
但历史终将尘封,我们必须加速奔跑。科技变革的滚滚洪流,势必将中国银行业推入以新商业模式取胜的3.0 阶段。2017 年以来,我们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,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,正式确立以金融科技为核动力,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的转型目标,开始迈向探索新商业模式的征程。
随着探索的深入,我们的认知也日渐清晰。新时代下,科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。在肉眼可见范围内,金融科技可对传统银行所有业务及经营管理,进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、智能化升级和模块化拆分。一个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开放性的银行 3.0 时代正在到来,它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、营销模式、风控模式、运营模式,拓展银行的服务边界,最终改变银行的增长曲线。
势之所向,其锋成王。我们唯有义无反顾地切换跑道,全速向 3.0 模式进发。客户和科技,则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两大核心主题。我们深知,移动互联时代,科技主导商业模式、大数据决定客户服务能力,商业逻辑已由“小而美”转为“大而美”。只有足够庞大的客户数量,才能承载科技的高投入和高风险,才能形成足够价值的数据量。所以,我们将围绕客户体验、面向金融科技,重新审视银行经营管理的一切,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。
(摘自田惠宇在招商银行2018年年报中的致辞)